有了全息影像和虛擬現(xiàn)實加持,不用去敦煌,就能欣賞飛天樂舞的精彩表演;戴上AR眼鏡,穿越150多年的歷史,一睹圓明園的金碧輝煌;在超級大屏幕上走入《韓熙載夜宴圖》,加入一場古代的豪門夜宴……
當文化遇上科技,將產生怎樣的奇跡?2018中國(南京)文化科技融合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融交會)11月4日落下帷幕,借助現(xiàn)代科技的力量,許多古老文化遺產再現(xiàn)了繽紛萬千的色彩和生機靈動的魅力,成為網紅的“打卡”勝地。
同時,來自文化科技融合領域的專家、領軍人士和企業(yè)代表也在此期間深入聚焦文化科技融合的趨勢,探討打通“最后一公里”還有哪些亟須解決的問題。
文化科技融合催生新業(yè)態(tài)
喜歡看什么內容、哪位演員的影視作品,在過去,只有你自己知道;而現(xiàn)在,大數據已洞悉一切。
在掌握龐大數據信息的前提下,對數據進行專業(yè)化處理,從而挖掘數據背后的規(guī)律,精準打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爆款”內容產品和服務,成為新風尚。
“在愛奇藝看一個電影、看一個電視劇,如果只想看男二號,通過大數據的算法可以做到只看男二號的戲份。”愛奇藝高級副總裁耿聃皓說,通過個性化算法做到千人千面,打開愛奇藝頁面都是根據用戶觀看過的視頻的DNA匹配出來的。
騰訊集團文化產業(yè)辦公室主任趙治認為,科學技術為傳統(tǒng)文化帶來無限活力。他舉例說:“功能游戲不但有意思,而且特別強調社會治療,有一種燒傷病人,每天給他用藥仍然很疼,但是可以讓他戴AR眼鏡玩游戲,這樣玩的過程中可以緩解病痛。”
信息不對稱致“最后一公里”路難走
越來越多的企業(yè)認識到文化和科技是新時代我國產業(yè)創(chuàng)新的兩翼。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文化和科技二者仍然存在著巨大的隔閡,文化領域對前沿科技發(fā)展和技術利用情況不清楚,科技領域則缺乏手段和路徑將人文內涵與技術相結合。
“科技融合‘最后一公里’在哪兒?我們的研究認為,雙邊信息不對稱是重要的原因。”中國人民大學創(chuàng)意產業(yè)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說。
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續(xù)超前認為,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文化和科技融合深度不夠;二是文化建設的基礎設施依然薄弱;三是文化和科技產業(yè)邊界比較模糊。
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該如何打通呢?
續(xù)超前說,要借助云計算、人工智能、VR等技術浪潮對文化領域的顛覆影響,形成新一輪的文化科技融合:從單一要素融合走向全方位融合,從被動融合走向主動融合,從淺層次融合走向深層次融合,從區(qū)域內部融合走向產業(yè)鏈融合,從“文化+科技”向“文化×科技”的模式升級。(張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