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娛樂綜藝原創(chuàng)欄目《綜議感》,走心觀察熱門綜藝,探討人與人的情感關聯(lián)】
前幾年各平臺和衛(wèi)視都在挖掘演員,接二連三做演員節(jié)目,今年終于輪到了導演。
《導演請指教》上周末開播,觀眾還沒討論起來,節(jié)目里自己就吵得轟轟烈烈,上了個熱搜詞條是:#導演請指教是吐槽大會吧#——怎么變成語言節(jié)目了?
打開一看,比語言節(jié)目還熱鬧。第一期共播出了四位導演的四部短片,但給人留下記憶的,竟然全都是吵架片段。說好的扶持新導演呢?
節(jié)目設置有問題:扶持誰?兩天拍一部片?
《導演請指教》開播剛一期,口水仗就打得熱火朝天。但早在拍攝導演名單公布時,就已經引發(fā)了一輪質疑。
在發(fā)布會上,騰訊視頻節(jié)目內容制作部坐標系工作室負責人、《導演請指教》制片人徐揚稱,制作這檔節(jié)目的初衷,是因為在去年看到了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有33%左右的新人導演在啟動自己處女作時,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自己以及親人的存款。
因此,創(chuàng)作這檔節(jié)目,是想為優(yōu)秀的導演提供面對市場的機會,并將其稱之為“年度導演扶持計劃”。
然而細看16位拍攝導演名單:關錦鵬、吳鎮(zhèn)宇、韓雪、蔡康永、梁龍、包貝爾、畢志飛、王文也、曾贈、錢寧黃、德格娜、王暘、相國強、吳中天、寧元元、王一淳。
不算拍過《阮玲玉》、《胭脂扣》的關錦鵬——因為他的作品已經完全可以給這些人當教材,剩下的15人里,跨界的梁龍,從演員轉導演的吳鎮(zhèn)宇、韓雪、吳中天,早已拍過不少片子的包貝爾、畢志飛、蔡康永、相國強,還有“藝二代”王文也、寧元元?!坝忻行铡甭矢哌_三分之二。
觀眾不得不發(fā)出天問:這些人,真的還需要扶持嗎?
電影行業(yè)論資排輩,新人導演缺乏投資也不是新問題,一直以來的解決辦法是各大電影節(jié)展上的創(chuàng)投會。新人導演帶著作品,直面投資人、制片人,陳述自己的項目亮點,希冀得到投資人的青睞。
那些真正有創(chuàng)意和有能力的導演,最終總能闖出一片天——寧浩、張猛、刁亦男、文牧野……從創(chuàng)投會上走出來的知名導演,不勝枚舉。
通常情況下,新導演參加創(chuàng)投,即使成功拿到資金,到真正能夠上映也依然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例如今年在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上捧回金爵獎的《東北虎》,就是從2017年上影節(jié)創(chuàng)投項目中走出來的,但迄今為止,仍然沒有在院線上映。
《導演請指教》的野心在于,想用一檔為期三個月的綜藝,把這個過程加速。
因此在第一期里,我們看到,每位導演的拍攝時間只有兩天。本就時間緊張,還遇上下雨、群演、道具等意外頻出,相國強對著鏡頭吐槽:“這已經超出常規(guī)操作了,15分鐘的電影學院學生作業(yè),一般拍8天到10天?!?/p>
類比同類型的《演員請就位》,雖然時間同樣緊張,但演員是現(xiàn)場表演,觀眾只要聚焦于他的表演本身即可,更容易代入,也更容易產生互動。
但在《導演請指教》里,導演要用比平時短得多的時間,不得不拍出一個粗糙的短片,拿給觀眾和專業(yè)人群看,然后接受質疑,然后不斷辯解,再質疑,再辯解……心力交瘁。
整個過程,對觀眾來說,不僅沒有觀賞性,對導演自身也是一種傷害和壓榨。
停不下來的“互相指教”
節(jié)目組設置了四類人群,分別代表電影產業(yè)里的四類視角:
第一類是制片人,分別是王晶、方勵、陳祉希和郝蕾,他們可以代表一部分“真業(yè)內”的看法,每個人都是實打實在片場待出來的。
第二類是專業(yè)鑒影組,即影評人,包括孟中、危笑、王旭東、賽人、袁子彈等業(yè)內人士,以及一些影評自媒體代表。
第三類是大眾觀影團,也就是普通觀眾的代言人,他們能夠拿起話筒發(fā)表意見,也能隨時按下離席間,代表自己對作品的不認可。
第四類就是16位拍攝導演。
《導演請指教》這個節(jié)目名倒是起得很精準,因為整期節(jié)目,就是這四類人不斷互相指教的過程。
制片人方勵覺得梁龍拍得不像電影,而像個短視頻,郝蕾不認同。影評人覺得相國強的作品技術沒問題,制片人方勵和王晶則覺得它缺乏情感。
畢志飛的作品《新小城之春》,被方勵問“新”在哪里,他的回答模棱兩可,仍是照貓畫虎。陳祉希和方勵則給了他一個方向,方勵幫他直連女性主義思潮:“這個電影講什么,一個男人要把自己的女人讓給另外一個男人,這多傳統(tǒng)、腐朽到什么程度?為什么不可以是這個女人去娶另外一個男人?”
制片人的指教基本懇切,在場的影評人們則更加“憂國憂民”,他們時而擔心市場對文藝片的包容不夠,制片人對藝術的追求不足:
時而擔心導演沒學好電影史,閱片量不夠,不懂經典之作的實質內核:
時而又為觀眾不理解文藝片而悲哀,總想幫助觀眾用正確的姿勢觀看電影:
雖說導演是這個場合下“被指教鏈”的底層,但他們也在不斷地試圖去指教其他人。
在北電攝影系任教的相國強,作品受到了現(xiàn)場觀眾和制片人的批評。在后采時,他認為觀眾“忽略了一些內容的表達的東西”,“這個片子還挺深的,他們沒有理解這個片子”。
導演當然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和堅持,但有時太過自信也容易蒙蔽雙眼。相國強導演相信自己的作品“如果能客觀放到網上,它肯定會火的”;但當同組對手包貝爾的作品受到更多認可時,他又覺得是“更適合大眾的討巧型觀影”。
畢志飛也有同樣的問題,影評人和制片人對他的作品提出意見時,他反復辯解,并表示不同意。李誠儒快人快語:“誰的觀點你都不同意,你就在于固執(zhí)?!?/p>
總之就是這樣:制片人想指教導演怎么拍電影,影評人想指教所有人投電影拍電影看電影,導演想指教觀眾怎么深度理解自己的電影。觀眾只有憤然按下離席鍵,低于120票你就是說破天也不能再繼續(xù)看。
簡直一片混亂。
唯一稱得上可圈可點的,是短片里演員們的表現(xiàn),都獲得了大家的普遍認同。比如在上一個演員節(jié)目里奪冠的牛駿峰,演技自不必說;名不見經傳的女演員劉舒祎,貢獻了精準自然的演技;來自時代峰峻的小演員朱志鑫,表現(xiàn)也令人驚喜。
所以,看完節(jié)目后大家突然豁然開朗:為什么在演員不差、投資人愿意給錢的情況下,市場上還是看不到好片子?
可能就是因為大家都太喜歡“互相指教”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