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眾集團現(xiàn)在不對中國市場進行更多投資,三年后將無法再在這一全球重要市場上發(fā)揮作用?!苯?,大眾汽車(中國)董事長兼CEO貝瑞德(RalfBrandstaetter)首次公開就是否要“擺脫對華依賴”等爭議話題發(fā)表言論,他認為,盡管外界擔心大眾汽車過于依賴中國市場,但大眾汽車仍將致力于投資中國市場。
這則新聞非常耐人尋味,因為此前西方媒體不斷炒作外資大舉逃離中國的話題,妄圖通過輿論影響中國經濟。據商務部日前發(fā)布的最新數(shù)據,今年前十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898.6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4.4%。無論是相關的外商投資數(shù)據還是大眾中國CEO這番話,都讓西方的謠言不攻自破。
(資料圖片)
實際上,看好中國市場的并非只有大眾一家。包括寶馬、奔馳在內的德系巨頭今年來都相繼在中國啟動增產投資、大幅提升產能??梢哉f,德系車企在華已經進入全面擴張階段。那么,是什么推動跨國車企紛紛轉戰(zhàn)中國市場?是因為中國人的錢比較好賺嗎?
大眾汽車為何堅定在華投資
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品牌,大眾在中國市場的發(fā)展一直都是順風順水。早在1984年,其在華第一家合資企業(yè)——上海大眾(上汽大眾前身)成立,1991年則迎來了一汽-大眾的誕生,2017年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專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fā)和制造。大眾在我國扎根多年,深受消費者的認可與喜愛。
當然,大眾對于中國車市的依賴程度也是很高的,其能夠多年蟬聯(lián)全球銷量冠軍,與我國為其貢獻的汽車銷量分不開。根據2021年的銷量數(shù)據顯示,大眾品牌在全球的銷量為490萬輛,其中南北大眾合計銷量達到了223萬輛,中國市場占據了大眾汽車全球銷量的46%。相比國際市場的萎靡發(fā)展,中國市場的強大消費能力一直是大眾堅持的原因,大眾很難在全球找到第二個中國市場。
也正因為如此,大眾最近幾年不斷加大在中國的投資。2020年大眾對江淮大眾追加投資,將原本持有的50%的股份增加到了75%,2021年大眾與動力電池企業(yè)國軒高科進行了深度合作,以此加快本土新能源產品的研發(fā)。前段時間,大眾汽車宣布投資24億歐元(約合170億人民幣)與地平線合作成立新公司,開發(fā)自動駕駛技術,創(chuàng)下了其40年來在華單項投資最高紀錄。此次合作旨在加強大眾面向中國市場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tǒng)和自動駕駛系統(tǒng)開發(fā)進程。不難看出,以上投資行為或許只是大眾在華加速投資戰(zhàn)略的開始。
與大眾集團深化中國合作同步,奧迪品牌也在加強在華業(yè)務。今年6月,奧迪投資約183億元人民幣,在吉林長春成立了在華首座純電動車型生產基地,目前該工廠的暖封閉項目順利完成,比預期提前了一個月。另外保時捷在中國市場也加快布局的腳步,大眾集團在華的投資是全面開花。
主流跨國車企寄望中國市場
事實上,在全球需求受疫情沖擊下,大眾等車企加碼中國市場并不令人意外。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的數(shù)據,今年前10個月,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24.2萬輛和2197.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9%和4.6%。中國在全球汽車市場獲得了難得的正增長,這也反映了中國汽車市場需求依然強勁。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向好,相信會繼續(xù)吸引更多的車企投資中國。
而寶馬就是代表之一,其最近不斷“借力”中國新能源產業(yè)鏈優(yōu)勢,早前投資150億元升級里達工廠,緊接又投資100億元擴建電池生產項目。更有消息顯示,寶馬決定停止英國牛津工廠生產MINI電動車型,并預計明年年底前將該生產線轉移至中國。此舉將對英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造成重大打擊,也體現(xiàn)出外資對中國汽車市場的高度認可。
除了跨國車企之外,博世、大陸集團、法雷奧、德爾福、采埃孚等Tier 1供應商均在華投入巨資布局,劍指火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如今中國已經搭建起了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而這些資源能更快幫助跨國車企向電動化轉型,這也是它們在華投資不減反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于各車企來說,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在中國市場做好戰(zhàn)略布局,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大眾中國CEO公開表示看好中國市場,說明大眾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當然大眾這一行為也贏得了不少國內消費者的認可??傊?,跨國車企不斷加大對中國投資,是看中了中國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和難以替代的產業(yè)鏈,相信不久將來,那些言論都會被打臉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