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已全面進入新能源時代,而在這一時代,中國自主品牌實現(xiàn)了崛起。2022年,全球前15款新能源汽車熱銷車型中,自主品牌占據11款。但是,隨著新能源滲透率的不斷提高、補貼的不斷滑坡,進一步滲透的潛力和空間邊際減少。未來,自主品牌如何維持崛起勢頭?
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華福證券的報告《混動和出海有望開啟自主品牌新一輪崛起》,解析自主品牌混動汽車的發(fā)展趨勢。
來源 華福證券
【資料圖】
原標題:
《混動和出海有望開啟自主品牌新一輪崛起》
作者:林子健
一、新能車加速滲透,自主品牌全球崛起
疫情、俄烏戰(zhàn)爭導致年初汽車指數大跌;4月底觸底反彈,疊加燃油車購置稅優(yōu)惠政策,大幅上攻。
6月以來受政策刺激,汽車景氣度更是快速回升:6月1日至12月31日,不超過30萬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半征收購置稅。
▲中汽協(xié)汽車月度批發(fā)銷量(萬輛)
2022年1-10月新能源汽車銷量527萬輛,YoY為107%;滲透率為24%。
2021年10月以來,插混表現(xiàn)強于純電;22年1-10月,純電批銷427萬輛(YoY+97.5%),插混121萬輛(YoY+180%)。
▲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及滲透率(萬輛)
▲插混表現(xiàn)亮眼(萬輛)
在國內市場,2020H2以來自主品牌份額持續(xù)提升,由2020年6月33.5%提升至2022年10月53.2%。分動力類型來看,得益于自主品牌綜合能力提升,燃油車市場自主份額穩(wěn)中有升;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的先發(fā)優(yōu)勢,新能車市場自主份額大幅領先。
▲2020H2以來自主品牌份額持續(xù)提升
▲燃油車、新能源汽車份額雙雙提升
全球市場:智能電動汽車時代,自主品牌全球崛起。銷量Top 10中,比亞迪、上通五菱、奇瑞等自主品牌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全球前15款新能源汽車熱銷車型中,自主品牌占據11款。
▲2022年1-9月全球TOP10新能源汽車品牌
▲2022年1-9月全球TOP15新能源車型
二、混動和出海開啟自主崛起的新征程
雖然汽車行業(yè)有所回暖,但車企仍然處于量價承壓期。燃油車:2009-2011年、2015-2018年購置稅的透支效應與邊際效應遞減;2020-2022年疫情期間,消費補貼、購置稅優(yōu)惠等政策的透支。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
以新能源的兩大王者特斯拉和比亞迪來說,受擴產、需求走弱、競品、降價預期綜合影響,特斯拉連續(xù)降價,產業(yè)鏈跟進;比亞迪年底漲價(2000-6000元),變相鎖單、催單等。2023年份額重于盈利,預計大多品牌跟跌不跟漲。
預計2022-2024年特斯拉上海工廠分別交付75萬輛、110萬輛、160萬輛;其中,預計23年國內交付70-80萬輛,對20-35萬價格帶車型造成較大壓力。
▲新能源汽車品牌迎來降價潮
2020H2以來,自主品牌崛起主要是受新能源汽車加速滲透驅動;新能車滲透率達到30%以后,進一步滲透的潛力和空間邊際減少,自主品牌進一步崛起的動力何在?
對內,混動有望接力純電推動自主品牌新一輪崛起;對外,出海將打開自主品牌進一步擴張的廣袤空間。
▲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來到30%
1、混動:自主引領的新賽道
供給端:原材料價格上漲純電車型利潤承壓使得車企紛紛發(fā)力混動新車型。
相較純電車型,混動搭載的動力電池能量較小,電池價格上漲對混動車型成本端影響偏弱。短期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旺盛使得上游原材料供需錯配致使碳酸鋰等原材料價格始終處于高位,車企紛紛發(fā)力混動市場來滿足“雙積分”考核需求同時保證其利潤水平。
▲新能源純電車型成本構成
▲碳酸鋰與磷酸鐵鋰價格走勢
需求端:續(xù)航及補能焦慮緩解與低油耗、強動力性能新車型的推出驅動混動市場如火如荼。
相較于傳統(tǒng)燃油車,混動車型由于采用“油+電”驅動模式,其油耗表現(xiàn)優(yōu)異;同時由于目前主流車企采用“雙電機”混動架構,動力響應更為優(yōu)秀且平順性較佳。
混動市場,日系布局最早。豐田、本田長期深耕油電混動市場,技術各有所長,二者市場份額位居前列。1)豐田THS系統(tǒng):采用行星齒輪的功率分流架構,能量損失相對本田i-MMD系統(tǒng)偏高,但有利于發(fā)動機長期位于最優(yōu)區(qū)間工作;2)本田i-MMD系統(tǒng):采用P1+P3雙電機混聯(lián)架構,驅動電機總功率優(yōu)于豐田THS系統(tǒng),但其發(fā)動機功率相對較弱。
▲豐田與本田混動市場份額
2021年比亞迪歷經三代混動平臺技術沉淀優(yōu)勢,重磅推出了DM-i、DM-p混動架構,突破了日系車企混動技術壁壘,率先開始布局PHEV混動市場。國內自主車企長城、吉利、長安后發(fā)入局,憑借國內插電混動享有綠牌及新能源補貼優(yōu)勢,快速切入混動市場。
▲自主品牌混動平臺參數比較
自主品牌混動系統(tǒng)后來居上,成本及動力性能全方位趕超日系。1)成本方面:自主車型純電續(xù)航、綜合油耗及饋電工況下均表現(xiàn)優(yōu)秀,同時車型售價低于日系競品車型;2)動力性能:相較于日系混動系統(tǒng),自主品牌奇瑞鯤鵬DHT混動平臺、上汽EDU混動平臺、長城檸檬DHT混動平臺動力性能優(yōu)勢顯著。
國內混動市場發(fā)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1)政策主導階段:受益于PHEV車型在國內享受新能源補貼優(yōu)勢,國內自主品牌在2017年及之前保持較高的市場份額;從2018年開始新能源汽車補貼快速退坡,自主車企混動市場份額出現(xiàn)明顯下滑,自主品牌混動占比從2018年50.1%下降至2020年20.1%;2)市場主導階段:2021年開始比亞迪、長城、吉利等自主品牌紛紛發(fā)布新一代混動DHT架構,新車型助力車企市占率快速提升。
▲分系別混動汽車銷量占比
▲分系別插電混動汽車銷量占比
國內混動市場競爭格局:1)混動市場(含HEV車型):自主品牌牢牢占據10-20萬價格帶混動市場,對標日系20-25萬價格帶相關車型,日系品牌主要占據20-30萬價格帶市場;2)插電混動市場:自主品牌占據半壁江山,爆款車型售價主要集中在10-20萬價格區(qū)間,長城、理想等相關車企主要發(fā)力25萬以上中高端市場。
▲自主品牌與日系品牌分價格帶混動汽車銷量占比
混動車型增速強勁,15-20萬新車型有望在2023年迅速放量。2022M1-M9純電車型/插電混動車型同比增速分別為101%/168%,插電混動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表現(xiàn)亮眼。2022年自主品牌整車廠紛紛發(fā)布混動全新車型以及傳統(tǒng)燃油混動版本,車型售價主要集中在15-20萬區(qū)間,有望在2023年迎來放量爆發(fā)期。
▲國內純電、插電混動及混動汽車銷量(萬輛)
▲2022/2023插電混動銷量預測(萬輛)
2、出海:開啟自主崛起的新征程
國內需求日趨飽和、產能持續(xù)擴大是汽車產品出口的根本動力;國內生產的優(yōu)勢喪失后,由出口向海外投資設廠、國際化經營轉變。
我國汽車銷量2017年見頂,國內需求總體較弱;2021年以來,疫情影響海外整車和供應鏈生產節(jié)奏,地緣政治導致能源價格大幅攀升,供給短缺;海外新能源汽車需求爆發(fā),共同促使出口爆發(fā)。
2021年我國出口突破200萬輛,同比翻倍,突破2011-2020年平臺期;2022年1-10月出口245萬輛,YoY+54%,出口占產量比重11%,較2020年全年+7pct。
▲2021年出口突破過去十年平臺期
我國汽車出口目的地以亞洲、歐洲、南美洲為主;受新能源汽車出口大增影響,對歐洲出口由2019年12萬輛,快速提升至2021年51萬輛,占比由10%提升至24%。
對歐洲地區(qū)出口中,新能車汽車占比較高(60%+),是后期自主出海的核心區(qū)域;亞洲區(qū)域出口中,燃油車和新能車占比較為均衡(63%/37%),后期出口潛力亦較大;南美洲、非洲和北美洲出口以燃油車為主。
▲出口歐洲汽車新能源汽車占比較高
部分自主品牌在長期出口之后,逐步在當地布局產能實現(xiàn)本地化生產,如長城、上汽、奇瑞、吉利等,產能多布局于亞洲、南美洲、歐洲等地區(qū)。
部分國產零部件企業(yè)也跟隨自主品牌積極出海,實現(xiàn)戰(zhàn)略協(xié)同;為了響應國際客戶對全球屬地化配套要求,中國頭部汽車零部件企業(yè)逐步在歐洲、北美、東南亞等地擴充產能。
當前我國汽車出口仍以燃油車為主,但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快速增長;隨著新能源汽車全球范圍內加速滲透,自主品牌迎來出海新機遇。
智能電動汽車時代,從核心技術(電動化/智能化)、供應鏈資源、人才水平等角度考察,自主品牌在全球范圍內優(yōu)勢明顯。
▲國產動力電池供應商占全球50%以上份額
▲中國具備完整的智能駕駛產業(yè)鏈
車東西認為,混合動力綜合了傳統(tǒng)車和電動車的優(yōu)點,能耗比傳統(tǒng)車低,也沒有純電動車的里程焦慮。這讓曾經被視為過渡性技術的混動新能源車,如今成為國產自主車企競相布局的陣地。
上一篇:特斯拉被爆上海工廠暫停生產Model Y,一而再再而三的謠言?
下一篇:政策都救不了燃油車?|世界播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