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個賽季開始(2021-22賽季),CBA“遼粵二人轉”就已經(jīng)謝幕,而打破格局的正是浙江廣廈。
2017-18年,廣廈在林志杰和雙外的帶領下歷史上首次打進了總決賽,那會兒,廣廈“三少”還沒有真正成長起來,之后在經(jīng)過兩年歷練之后,“三少”開始主宰球隊,202-21賽季四分之一決賽,他們輸給了遼籃,止步八強,2021-22賽季半決賽橫掃上海歷史上第二次挺進總決賽,可惜“三少”缺了倆,孫銘徽孤掌難鳴終究難阻遼籃在總決賽的第二次橫掃。
2022-23賽季,盡管廣廈最終止步4強,但他們在四分之一決賽擊敗了強大的廣東宏遠,到了半決賽,前三場竟然與遼籃打成了2比1后率先手握兩個賽點,只可惜,遼籃頑強堅韌且底蘊深厚,而廣廈內線大將胡金秋重演一年前的悲劇,在G4的上半場最后一分鐘崴腳(下半場勉強支撐了一節(jié))。
(相關資料圖)
不得不承認,胡金秋的受傷,正是系列賽的轉折點——從廣廈占據(jù)優(yōu)勢,變成了遼籃吹響反擊的號角。
廣廈淘汰了,連續(xù)兩年因傷病出局,這種事情發(fā)生在任何一支球隊都是巨大的遺憾,可能,對廣廈來說,最大的敵人不是對手,而是傷??!
不過,這也恰恰證明了廣廈的硬實力,他們甚至是整個季后賽里,唯一一支可以挺起胸膛、昂著頭離開的球隊。
年光似鳥翩翩過,世事如棋局局新。勝利、失敗、喜悅、沮喪、知足、遺憾……等等,在淘汰出局的那一刻都已經(jīng)成為過去,隨著遼籃捧起冠軍獎杯,新的賽季其實已經(jīng)開始。
無疑,對廣廈來說,爭冠,仍舊是未來的目標。傷病永遠無法預測,而磨合陣容、查漏補缺才是一支球隊變大變強的永恒課題。
當下的廣廈,強在本土內外雙核——胡金秋和孫銘徽,也強在兩大鋒線的崛起——趙嘉仁和朱俊龍,這4人在國內各自位置上都是無可爭議的佼佼者,攻防一體、打法硬朗,既是他們的共同點,也是廣廈的優(yōu)勢所在。
即便放眼整個聯(lián)盟,能有廣廈這樣,如此多優(yōu)秀的本土人才的球隊并不多,如果再給這條結論加上一個前提——硬解能力強,那么,廣廈可謂是獨孤求敗了。
從陣容配置來看,廣廈薄弱的只能是外援了。
庫克已成故人姑且不談,而“雙威”(威爾哲和威爾斯)絕對稱不上頂尖外援,4號位的威爾哲投射能力毋庸置疑,但短板也很明顯:太仰仗空間、內線護框較差,如此導致威爾哲只能“偷吃”,或寄希望于對方防守犯錯。
所以如我們所看到的,他準的時候,3分跟連珠炮一樣,但當對方開始嚴防死守,威爾哲效率并不算高,在這種情況下,威爾哲在場的作用弊大于利,內線護框、搶板的重任幾乎交給了大秋一個人,很難說大秋遭遇崴腳不是因為消耗過度,常言,畢竟常言“疲勞百病生”。
威爾哲,在CBA絕對是個極其特殊的存在,各隊大外都以籃下為生,護框成為第一使命,得分能力差點并不重要,譬如遼籃莫蘭德。在極其注重防守的CBA,威爾哲這號大外為球隊帶來的價值遠不比莫蘭德這種通知禁區(qū)的猛獸。
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大外還是傳統(tǒng)點好,尤其是在與小球時代幾乎不沾邊,打法仍然傳統(tǒng)的CBA。
當然,事情也不完全絕對,如果威爾哲在外線的威脅極大,場均射落四五粒三分,場均砍30分以上,倒也不是不可以。
但事實上,眼下的廣廈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與遼粵相比,廣廈缺少了一些高效的戰(zhàn)術配合,打法仍然過于簡單粗暴。淘汰廣東,靠的是大秋在內線的強攻和孫銘徽的單打,G3最后時刻,殺死比賽的3分是孫銘徽單挑王薪凱,用橫撤步之后的出手做到的。
2號位的威爾斯,比孫銘徽單打的欲望還要夸張,不過,其實只有中距離,3分并不是他的拿手好戲。FIBA的3分線本來就短,內線無疑是擁擠的,再加之上賽季鼓勵對抗,甭管是誰,到了3分線以內都不好打。
另一位小外卡明斯,同樣沒有投射,并且身體較為單薄,突破起來的確很絲滑,像泥鰍一樣,但他可沒有馬尚的身體天賦,起碼胳膊的長度差了十萬八千里。
廣廈這些年外援的選配并不合格,福特森和博洛西斯之后,外援質量是一年不如一年,跟遼粵相比,差距不可謂之不大,這點或許是廣廈管理層在今年休賽期尤其要重視的引援,卡明斯和威爾斯可以都不要,但若非要取其一的話,威爾斯或許更契合廣廈的特點——單打解決問題。威爾哲可以留,但多儲備一名傳統(tǒng)大外方為當務之急。
大外選對了,廣廈并非不能重回總決賽!
但,前提是,大秋沒有傷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