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與幾個朋友一起跨年,大家圍坐著,感慨時間的飛逝,一位女性朋友突然說道,
“誒,我還沒過生日,現(xiàn)在算29還是30?”
或許,如若不是她即將邁入“三十而立”的年紀,這個問題可能壓根不會發(fā)生。
(相關資料圖)
跨年那幾天,“年齡焦慮”的話題在網上又被提起,不少人已經將對抗年齡焦慮列為新一年的目標,也有一些人仍在emo, 感慨著“越長大,越焦慮”。
對于年齡增長這件事,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于談論那些隨年齡增加而減少的東西,比如青春、體魄和不再平滑的肌膚……
而對于那些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的東西呢?
或許它們比我們想象的更值得關注。
去年9月,美國女演員Gwyneth Paltrow度過了她的50歲生日。
一張她身著比基尼在草地跳躍而起的照片之下,一篇“On Approaching 50 (即將50歲)”的文章洋洋灑灑地迎接著她50歲的到來。
她寫道,“在我內心深處,有一種生命的甜蜜是不變的,也不會改變。那是精華中的精華,而且它似乎越來越甜了?!憋@然,那份年齡增長的甜蜜正充斥她的內心。
然而,以擁抱的姿態(tài),記錄年齡的增長,從來不是一件易事。
后浪研究所前陣子發(fā)布的《2022年年輕人年齡焦慮報告》顯示,對于一年一次的生日,近半數(shù)年輕人表示,已經不愿意過生日了,而更有25.5%的年輕人,開始介意被問到年齡,其中,女性對于暴露年齡這件事,介意程度一直高于男性,而原因,其實也并不難猜想。臉龐上的皺紋增加,生活的包袱似乎更重,身體的老化痕跡變得明顯……這一切所引向的情緒,相比享受,抗拒和焦慮正在襲來。
參加綜藝節(jié)目《女人30》時,陳喬恩正邁入她的40歲,仍然單身,雖坦誠年齡焦慮的存在,但也直言這份焦慮,并不影響自己生活的快樂。
而有趣的是,來自媒體和親人的關心,卻依然聚焦在了她“不快樂”這件事情上,相比相信當時處在“大齡未婚女性”身份的她是快樂的,人們似乎更愿意相信這是一種偽裝。畢竟,這是一個在傳統(tǒng)觀念里,理應焦慮的處境。
對于“青春之后”的人生,大多數(shù)人予以回應的情緒,總是抗拒而傷感的,亦如在最初看到Paltrow 50歲時的發(fā)文,也會先入為主地尋找“年齡焦慮”的痕跡。
只是這大多數(shù)人中,卻未必包含正在“變老”的她們自己。
面對不再年輕的身體,50歲的Paltrow形容其是自己“過往歲月留痕的地圖”,而自己正在迎來一次人生的“升級”,自我接納感的能力正在越發(fā)顯現(xiàn)。
去年登上VOGUE封面的楊紫瓊,在60歲依然掌握著她的主動權,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愛始終熱烈而真摯,對于外界的評論,她表現(xiàn)超然,“人們貼標簽是因為這樣容易理解,但這并不會影響我”。
度過68歲生日的林青霞,最新的生日愿望是,“天下太平!世界和平!”,而對于老丑這回事,她倒說,“過了60歲還要以美貌上熱搜,感覺也是挺辛苦一件事?!?/p>
對年齡的刻板認知,可能會導致我們無法正確對待衰老這件事,認為當一個人不再年輕,就衰敗了,不再擁有被認可的價值,但實際上,這些被年輕人所談論的年齡焦慮,對于那些真到了那個年紀的人來說,年齡、生育能力、容貌等這些過去被物化為評價女性價值的標準正在逐漸消失……
而增長的,是那份對自我越發(fā)接納的從容。
“好像現(xiàn)在對于30+女性的社交禮儀,就是在你知道她的實際年齡之后,必須加一句‘根本看不出來’,不然就是對她的冒犯?!鼻岸螘r間,脫口秀演員小鹿關于年齡焦慮的段子引發(fā)熱議。
如果說我們對“衰老”的刻板印象是消極的,那么這份消極,也使“年輕”這回事被過度歌頌。
“看起來完全不像x歲的人”,這句在網上再常見不過的描述,似乎成為了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而對于那些年紀接近中年的女性來說,更是變?yōu)橐环N“稱贊”。
法國藥妝品牌RoC曾發(fā)起一項調查顯示,近82%的40歲以上的女性過去一年都收到過這樣的“稱贊”:You look good for your age (對于你的年齡來說,你看起來很棒)”,盡管大多數(shù)的她們表示,自己寧愿不被稱贊,也不愿意得到這樣一個以年齡作為條件的夸獎。
這些贊美或許發(fā)自肺腑,但卻依舊難掩某種對年輕的“偏愛”:越年輕越好。而這樣的說法,對于那些正在隨著自然規(guī)律而變老的她們來說,自然是不公平的。
Angela Basset亮相第13屆奧斯卡理事會獎
在漫威電影《黑豹》中飾演瓦坎達女王的美國女演員Angela Basset看來,人們可能想當然地高估了這句話的用意,去年8月滿64歲的Basset,曾多次在采訪中分享她對于這種略顯諷刺的“稱贊”的反感,“當我們照顧好自己時,我們確實看起來狀態(tài)更棒,不管那是什么年齡,你知道嗎?”
當下,一位女性的狀態(tài)好壞、美麗與否,與年齡的捆綁是否太深了?
談起俞飛鴻,想必很多人腦海中跳出的形容詞便是“美”,而在她50+的年齡下,這份“美”自然得到了更多關注,卻也帶來一些局限。
若在網頁上搜索“俞飛鴻”三個字,近半數(shù)以上的結果,都在講她如何“美的高級”、“活的瀟灑”,而更多地,是談她如何人到中年,仍然驚艷,擁有“不老容顏”,換句話說,對于她的年齡來說,她為什么看起來很棒?
而在大眾眼中,看似打破了年齡限制的她,卻恰恰是那個對年齡最不在乎的人,她曾在一次訪談中直言不諱地談到,亞洲男性過度在乎年輕這件事兒,是停留在了幼齡層面的一種審美,而實際上,“老,對女人來說,真的不是什么事情?!?/p>
相反地,她喜歡年齡增長之下的自己,懂得取舍,知道自己擅長什么、喜歡什么,正如她所言,“追求美是應該的,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美不止在你這張臉,美是一個整體。美不止在于年輕,美是你可以持續(xù)一輩子的,可以持續(xù)到你80歲90歲,美是一種狀態(tài)?!?/p>
我們從不否認年輕所帶來的種種優(yōu)勢,但如果將年輕固化成為一種標準,成為一種稱贊女性的標簽,則顯然錯過了其他太多,可以用來稱贊女性的詞語。
23歲,畢業(yè)工作
30歲,步入婚姻
35歲,生兒育女
60歲,退休生活
對于很多人來說,似乎從踏入社會的那一刻,我們的人生軌跡便會這樣,往后的日子也早已有了安排。
而對于女性來說,人生中的無數(shù)身份,少女、妻子、母親……也被裹入其中,被督促著在每個時間段完成那些“應該”的事情。
女性獨白劇《聽見她說》
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yè)概念, “社會時鐘” (Social clock),則很好地形容了這套流程,其在社會心理學中被定義為 “個體生命中主要里程碑的心理時鐘”,通俗來講,就是我們常說的“什么年齡要做什么事”。
可是,怎樣定義“應該做”的事情呢?又該由誰來定義?
發(fā)展心理學家雷文娜·赫爾森曾組織領導過一項研究,邀請了140位女性作為實驗對象,持續(xù)追蹤她們50年的生活經歷,在她們人生階段中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時期分別進行追蹤采訪。觀察在年齡的增長之下,這些女性的社會角色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而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是專注于家庭還是事業(yè),這兩種選擇路徑下的女性都對自己的生活有著掌控感,并享受其中。而那些未能清晰自己人生路徑的女性,她們的人生則發(fā)展緩慢,甚至變得消極。
可見,結婚與否、生子與否,先考慮事業(yè)還是家庭,這些困擾著許多女性的現(xiàn)實問題,或許并不是“社會時鐘”所帶來的最大阻礙。相反,被“社會時鐘”觀念所困住的她們,是否能在“社會時鐘”盛行之時,依然能夠掌控自己的節(jié)奏,才是關鍵。
在好萊塢,似乎每個人都在試圖阻止衰老的到來,而Goldie Hawn,這位曾獲奧斯卡與金球獎項的美國女演員,在77歲,這個依照社會時鐘看來已然是應享受子孫滿堂、安享晚年的年紀,正經營著自己的基金會,開設傳播正念的課程,幫助全世界15萬名兒童學習應對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及壓力,與此同時,她還活躍在社交平臺之上,與大眾分享著她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還在追逐彩虹,想要有所作為”,Hawn在社交平臺上如是寫道。對于她來說,顯然年齡從不是界限般的存在,尤其是在她積極而又認真的生活態(tài)度面前,盡管年齡的增長是現(xiàn)實,但在Hawn看來,“用心生活,你就會明白生活中有很多轉變。你只需要穿過它們”。
在Hawn自己的拼圖中,一年里的每個月份都可以是不同階段的自己
的確,有些事情不一定要在某個年齡段必須完成,而到了某個年齡段,也不意味著你就再也無法做某些事情。
年齡的數(shù)字可以像一把鋒利的刀子劃開焦慮的口子,卻也可以是催化劑,讓每位女性的花期綻放在不同的時間。
而無論是正處于哪個人生年齡段的她們,都值得被稱贊“你看起來很棒”,去掉那句“對于你的年齡來說”,通過這樣的方式去“忘記”年齡,又何妨呢?
編輯:Sienna
設計:冰冰
上一篇:7個淡妝思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