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3月初首映以來,《新蝙蝠俠》的票房與口碑一路高開高走。開畫當日本土票房1.34億美元,截至目前全球票房5.05億,這樣的票房成績對于表現(xiàn)稍顯低迷的春季電影市場來說,無疑是一劑令影迷十分振奮的強心針。
目前《新蝙蝠俠》已在中國上映,今天豆瓣評分7.8,微博開分9.0,淘票票開分9.0,貓眼開分9.0,知乎開分8.6,口碑表現(xiàn)在諸多“蝙蝠俠”IP影片中也堪稱絕佳。
與票房成績同樣令人振奮的是影片的口碑,在評分網(wǎng)站“爛番茄”上,《新蝙蝠俠》上映后保持在85%新鮮度,IMDb也為影片打出8.4分的不俗成績。
誠如娛樂網(wǎng)站IGN撰稿人Alex Stedman所言,“《新蝙蝠俠》是一部扣人心弦、視效出彩的影片,它為布魯斯·韋恩提供了一個通過心理較量與偵探手段,展現(xiàn)人格魅力的舞臺”。
故事錯綜復(fù)雜,視覺暗黑壓抑,正邪陣營的對峙,更加是一場智力與心理的交鋒,《新蝙蝠俠》為這個備受歡迎的經(jīng)典超級英雄IP,帶來了太多不一樣的驚喜。
不夸張地說,蝙蝠俠誕生了多少年,就火了多少年。從1939年首次在《偵探漫畫》登場至今,這個隱于億萬富豪身份之下,以普通人的血肉之軀,對抗邪惡之力的超級英雄,已然成為漫畫世界乃至流行文化當中,一個獨一無二的符號。
2015年,時代公司旗下網(wǎng)站FanSided,更是將蝙蝠俠評選為“漫畫史上最偉大的50位超級英雄”第一名。
這位超級英雄每每“打破次元”,從漫畫書走上熒屏與銀幕,也一定會引發(fā)粉絲狂歡的熱潮。
1960年代劇集《蝙蝠俠》曾經(jīng)風(fēng)靡一時;
1980年代末開始上映的一系列“蝙蝠俠”電影,又將蝙蝠俠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千禧年后由克里斯托弗·諾蘭打造的《蝙蝠俠》三部曲,也讓這位從漫畫走出的英雄,在影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 蒂姆·波頓執(zhí)導(dǎo) ,1989年上映的《蝙蝠俠》
△ 克里斯托弗·諾蘭執(zhí)導(dǎo),2008年上映的《蝙蝠俠:黑暗騎士》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根據(jù)“蝙蝠俠”IP創(chuàng)作衍生的電影作品,僅在美國本土就收獲了超過26億美元票房。
為這樣一個流行度如此之廣,受眾如此之多的超級IP,打造一部全新的電影作品并非易事,《新蝙蝠俠》的導(dǎo)演馬特·里夫斯則另辟蹊徑,將故事里的時針,指向布魯斯·韋恩的青年時代。
△ 與蝙蝠俠亦敵亦友的貓女,也在《新蝙蝠俠》中現(xiàn)身
他在此前的采訪中提及,創(chuàng)作影片的靈感,主要來自懸疑大師希區(qū)柯克以及“新好萊塢時代”,也恰恰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催生了諸如《雌雄大盜》《唐人街》這些能把犯罪故事,講成迷人藝術(shù)的絕佳類型片。
△ 阿瑟·佩恩執(zhí)導(dǎo)的《雌雄大盜》,是新好萊塢時期黑色犯罪片的代表作之一
里夫斯想要創(chuàng)造一個“不一樣”的蝙蝠俠。
他想讓這個有些被神化的超級英雄,腳踏實地回到現(xiàn)實世界,融進泥沙俱下、正邪難分的哥譚,隱匿在氤氳著水蒸汽無盡夜色里。
△ 阿瑟·佩恩執(zhí)導(dǎo)的《雌雄大盜》,是新好萊塢時期黑色犯罪片的代表作之一
在這座暗黑都市的迷局之中,布魯斯·韋恩與謎語人、企鵝人、貓女等人角力,把城市中最骯臟見不得人的秘密連根拔起,看看這里道貌岸然的“城市支柱”們,是如何在背地里與瘋狂的罪犯握手合作。
如果說過往的蝙蝠俠,多多少少有點“救世主”那味兒,忙著解決各種危機,那么在《新蝙蝠俠》里,韋恩更像個年輕的偵探,有點不知深淺,也有點孤注一擲,偏要一條路走到黑。
《新蝙蝠俠》帶給觀眾直觀的體驗之一是這個布魯斯·韋恩,有點“不太蝙蝠俠”。蒼白而瘦削的臉,眼底總有很重的黑眼圈,踽踽獨行,喃喃囈語,倒有點像西班牙漫畫家胡安·卡納萊斯筆下的黑貓偵探,再加一點少年維特式的偏執(zhí)感。
△ 羅伯特·帕丁森與以往的多位蝙蝠俠飾演者,在氣質(zhì)上有所差別
這個蝙蝠俠對我們來說,或許第一觀感有點陌生,但隨之而來的是莫大的驚喜。
因為這個“他”,更豐滿,更有血有肉,也更像那個幼年喪親,在遍布冰冷與黑暗的城市,孤獨摸索著長大的布魯斯·韋恩。
△ 在《新蝙蝠俠》中,年輕的布魯斯·韋恩更像一位孤膽偵探
也唯其這樣的他,才更可能先成長為一個膽敢一條路走到黑的偵探,再是秉承“我即復(fù)仇”的另類英雄。
里夫斯曾經(jīng)提到,創(chuàng)造這個新版蝙蝠俠的形象時,他參考了美國搖滾巨星,Nirvana樂隊主唱科特·柯本的人物側(cè)寫,而演員羅伯特·帕丁森,恰好捕捉到了里夫斯賦予角色的精神內(nèi)核。
△ 科特·柯本
盡管對于超級英雄世界而言,帕丁森可以算是一位“新人”,但縱觀他此前的作品,無論是早些年在柯南伯格的《大都會》里,詮釋表面光鮮,實則精神坍圮如廢墟的富貴浪子,還是在近年的《好時光》和《燈塔》里,飾演內(nèi)里情緒豐富的邊緣型角色,都不難看見這位曾經(jīng)的“少女夢中情人”,演技日益增加的縱深感與厚重感。
△ 羅伯特·帕丁森在《大都會》等作品中,嘗試過諸多類型各異的角色
得益于此,帕丁森沒有按著傳統(tǒng)的套路,演繹一個孔武有力,高舉正義旗幟的“高大全”式的典型超級英雄,而是在如何外化布魯斯·韋恩內(nèi)心的掙扎、彷徨與撕裂上,做足了文章。
做個不恰當?shù)谋确剑売⑿垭娪?,或許是屬于這個時代的成人童話。
一通叮叮咣咣,打打殺殺,最終正義戰(zhàn)勝邪惡,觀眾要的爆米花有了,娛樂性也有了,但童話就是好故事么?未必。 《新蝙蝠俠》顯然不是個童話,或者退一步,它更像一個“黑童話”。
△ 《新蝙蝠俠》中,謎語人、企鵝人等蝙蝠俠的老對手,你方唱罷我登場
燈影憧憧,仿佛永遠在下雨的哥譚,有一點讓人想到《銀翼殺手》中的賽博朋克城市,生活仿佛被暗夜凐滅,不見日光。
暗黑美學(xué)是《新蝙蝠俠》的底色,也是它得以施展的舞臺,唯有這種感官上壓抑得讓人透不過氣的強壓迫力,才最適合這個八方魑魅,粉墨登場的“黑童話”。
△ 《新蝙蝠俠》的視覺美學(xué)很容易讓觀眾聯(lián)想到《銀翼殺手》等影片中的賽博朋克城市
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回想,不難發(fā)現(xiàn)從早前的《小丑》,到今天的《新蝙蝠俠》,脫胎于超級英雄的故事,開始變得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普通”。
剔除掉原著設(shè)定中“反派”與“好人”的標簽,亞瑟·弗蘭克和布魯斯·韋恩,原本都是普通人,一樣會無助,會孤獨,會笑會哭,一樣有各自的悲喜人生。而之所以一個成了阿卡姆的瘋子,一個成了暗夜的守護者,無外乎一念之差。
誰也不是天生的英雄和罪犯,而是在被命運裹挾著,推向一個不得不去的方向,這種宿命的無常感,恰恰制造出作為成人童話的超級英雄電影,鮮少具備的藝術(shù)深度。
△ 早前華納曾推出以哥譚“小丑”為主角的影片《小丑》
△ 《新蝙蝠俠》在挖掘人物的縱深感上做足文章
沒有在超英題材“舒適圈”里故步自封的《新蝙蝠俠》,是導(dǎo)演馬特·里夫斯,主演羅伯特·帕丁森以及眾主創(chuàng)們進行的一次大膽嘗試,從目前觀眾的呼聲看來,他們這步棋顯然走對了。
對于一個已經(jīng)自成體系的超級IP,乃至超級英雄電影日漸成熟的生產(chǎn)模式來說,《新蝙蝠俠》一定是被需要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創(chuàng)造力,所以經(jīng)典永流傳。
責(zé)任編輯: